资助事迹材料(精选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助事迹材料(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助事迹材料1姜彦明,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研究员,现任会计学院学工办主任。从事工作18年,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负责会计学院资助工作,至今为止累计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家课题一项,省级课题4项,先后获得“招生录取工作先进工作个人”“考研工作先进个人”“学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资助育人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姜彦明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学生工作中竖起了一面旗帜。
一、热爱学生,精准施助
每学期开学之初,姜老师就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统计贫困生名单,通过网络平台,借助通讯设备,要求辅导员耐心地向学生家长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所有资助工作,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勤工助学岗位的设定、国家助学贷款的落实,该同志都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建立学生资助材料档案,使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勤于思考,讲究方法
结合实际工作,组织开展资助月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多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与净月潭实验小学合作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义务维修、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并表演节目等等,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践行“助人自助”的理念,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三、点面结合,注重实效
不断与时俱进,把资助工作和学生成才教育相结合,发挥学院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既关心帮助特殊个体,又重视整体效果,点面结合,成果显著。推行成绩优中选优与家庭经济状况相结合的机制,在体现党和国家的关怀的同时,利用合理的政策取向,把它与大学生科研成果、学科竞赛、品德教育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特殊的育人作用。
四、全心全意,播撒爱心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姜老师总是能够细致入微,会计0626班刘同学,因为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家庭极其困难,2007年的学费无法凑齐,该生因为全年平均分93分,具备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条件,为此,姜老师积极为该生争取国家奖学金的同时,又为该生申请了校内助学金2000元,由于这两项都需要在11月份左右才能发下来,又为该生向学校申请了延期缴纳学费。姜老师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不仅感动了学生和家长,也让同事深感佩服。
这些年来,姜老师为资助工作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2009年一名同学父亲突然车祸去世,赔偿款需要打官司才能解决,等待是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面临学费问题,本来父亲就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支柱,为此,他向领导汇报,通过校团委组织发动全校募集捐款,顺利解决了该生的经济问题。
2019年为会计1973班余同学募捐,解决了她面临的经济困难问题。2019年末,该生期末成绩取得班级第一,学院第九的名次,学院研究决定对该生优先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申请国家助学金,最大程度的为该生提供帮助,并启动校友平台,为该生募捐,获得校友的大力支持,有校友提供假期勤工助学岗位并提供四年的大部分学费,他用自己的真心、真爱、诚心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许,同时,也用自己的爱心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姜老师不断践行着播种爱心,用爱心培育希望,用爱心浇灌树苗的成长。
如今,会计学院所有班级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姜老师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分不开的。现在,他依然奋战在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为学生美好明天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资助事迹材料2在绿树成荫的汉源三中,有这样一位“阳光男孩”,他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多年来无私奉献,书写了人生的另一种精彩,他就是现任汉源三中学生资助办公室主行聂红钧。在汉源三中,聂红钧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学生资助的代名词,从事资助工作,学生对他的感觉是“热心”,老师对他的感觉是“上心”,领导对他的感觉是“放心”。
聂红钧同志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201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汉源县第三中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担任学校资助办公室主任以来,聂红钧同志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资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被雅安市教育局评为雅安市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一、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汉源三中地处我县偏远山区,是一个农村单设初中,全校共有学生668名,其中寄宿生635名,由于生源地地处偏远山区,贫困面大,交通通信不发达,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为提高师生和家长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聂红钧同志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一是每一学期都会根据国家政策制作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在校内显著并在校园内张贴展板;二是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再次进行宣传,并在宣传前制定方案,收集班主任班会材料进行审核修改,宣传中深入班级指导,宣传后深入学生了解知晓度,确保宣传效果;三是利用家长会亲自对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四是亲自起草、印制并向学生及家长发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一系列形式广泛、多种多样的宣传,切实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资助政策。
二、做实学生困难认定,切实做好国家资助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做好国家资助工作,让国家资助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聂红钧老师根据上级文件制定了《汉源县第三中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案》征求意见稿,在校内征求师生的意见,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定稿,并以此为据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聂红钧经常带领老师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掌握学生家庭贫困程度的第一手资料,为实施国家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资助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规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聂红钧老师在具体做资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管理制度,使汉源县第三中学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他亲自设计、组织实施了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并于2018秋季学期完成了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让学校学生资助有了固定的办公室及其相关办公设备,确保资助工作从硬件到 ……此处隐藏4469个字……,积极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认真梳理、掌握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资助工作说到底,就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做爱心的工作。”梁雪霜说,这些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换取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她希望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更好的未来。
资助事迹材料6孔宁,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会计核算中心党支部组织委员、工会主席、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先后获得北京市学生资助先进工作者,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四有”教师荣誉称号。
学生资助工作本来就很繁杂,面对困难,孔宁一边梳理现有的资助政策,一边按学前、义教、普高、中职、生源地信用贷款五大类一一整理成电子版本,方便快速查找和定位。同时,他将现有政策文件的历次修订版本整理成册,系统了解政策颁布的前因后果和演变。不仅如此,孔宁还在学段整理的基础上又按照奖、助、减、免、补五类资助类别横向贯通。
在对政策文件有了准确的把握后,孔宁按资助名称、资助范围和资助标准进行提炼,制作成手掌大小的折页海淀区学生资助宣传手册《致新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发放给学校。这封信以亲近的口吻和关爱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扩大了学生资助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
扎实的工作使孔宁获得了北京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的肯定,并配合承担北京市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工作,为北京市学生资助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资助事迹材料7王振兴,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现任经济学院分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兼学生党支部书记及2019级学生辅导员。曾参加长春财经学院新入职辅导员培训班、学生处组织的各项工作培训,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吉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业务班以及国家就业指导师培训班,先后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就业指导师及国家中级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公开发表论文3篇。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学校第一、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学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资助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王振兴同志始终将资助育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学院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落实。组建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二级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分团委、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帮扶小组”等多层次协同的资助育人体系。特别是调动辅导员、学生帮扶小组的力量,着力形成协调顺畅、合作紧密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深入开展学院资助育人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工作,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凝聚全学院师生深入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资助育人网络。建立科学的资助工作评价体系,加强资助育人监督工作,强化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完善并细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起导向明确、更加科学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
二、多措并举,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关系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问题。王振兴同志严格执行《吉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公告栏、召开主题班会、发放告知书、印发资料宣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或监护人告知认定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创新工作认定方式。王振兴同志强调在认定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自尊。杜绝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通过“看”:看学生个人申请表、观察日常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查”: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重点是收支情况、身体状况、特殊变故情况等;“谈”:通过细致的谈心谈话,全方位了解家庭情况;“定”:由学院认定小组综合“看”“查”“谈”情况展开民主评议,最终确定困难等级。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及等级,接受监督并及时回应有关异议,公示时避免涉及学生个人隐私。
建立长效机制。在规范认定的前提下,他不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将每学年的认定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信息变化后及时更新,为资助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确保资助工作的动态、精准和高效。
三、创新形式,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王振兴同志结合“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育人形式,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注重思想引领,铸向上向善之魂。他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深挖一批励志典型,发挥榜样力量,营造“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浓厚氛围。组织学生举办“资助育人主题征文”、“励志少年说”等活动,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品质。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感恩教育,依托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日,结合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开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举行宣传资助工作政策和诚信励志教育主题图片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增强学生诚信观念。
注重情感培养,铸团结爱国情怀。他曾筹办“共筑中国梦”学生集体活动,组织受助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参观吉林省博物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摆脱贫困,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交际能力,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注重学业资助,解学业不精之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薄弱、心理负担重等情况,他提议建立“全面指导、全程跟进”的学业帮扶机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积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建立“一对一”及“一对多”学业辅导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克难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力争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误。为确保线上学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他坚决贯彻落实“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政策,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教育所遇到的难题,积极帮扶予以解决,实现线上教学的全覆盖和高质量,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影响学习。
注重能力培养,铸人生出彩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生时代是人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资助工作中,他始终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资助全过程。特别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辨是非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抵抗挫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博学多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成就每一个孩子人生出彩之路。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多年来,王振兴同志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地完善学院资助制度,创新育人模式,总结过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工作方法。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起点和梦想,让需要的人都能享有适合的资助,以“资助”助力奋斗,收获各自的出彩人生,更好地为新时代文明中国建设贡献力量!